近日,上海市发生了一起令人警觉的诈骗事件,多所中学的家长纷纷收到了内容非常相似的短信。诈骗者冒充学生,以报名学校组织的培训班为名,向家长发送催促缴费的消息,其中还附有伪造的“上海市教委印发的文件”。经记者求证,发现这些短信全是诈骗,家长们务必不应轻信。
家长们收到的短信通常来源于虚拟号码,其归属地并非上海市。发信者自称是学生,首先介绍自己,然后提出自己正在课堂上,或使用校讯通等方式发短信,谎称由于上课无法接听电话,甚至解释道手机在宿舍充电或掉水里。而后,诈骗者会分享一张盖有红色公章的文件截图,声称这是由“上海市教委”正式印发的培训班通知,吸引家长的注意。
短信中提到的培训课程涵盖学科众多,从语文到数学,再到物理、化学等,每门课程的培训费高达1万元。此时,这名自称学生的人会表现出急切的态度,恳求家长为自己缴费。部分诈骗者甚至会以名额有限、催促家长尽快汇款的方式,进一步施加心理压力。
经过深入调查,这些“教委文件”其实就是伪造的,自2024年起就在网络上流传。文件内容虽然在时间、地点、费用上不一样,但其余信息几乎是逐字复制的。这种情况无疑暴露出诈骗分子针对家长心理设计的精妙圈套。
在收到这些诈骗短信的同时,有些家长还会接到另一条自称学校领导的短信,通过这一种方式“证实”名师培训的真实性,以消除家长的疑虑。更有甚者,诈骗分子会促进提供学生的姓名和身份证号等个人隐私信息,来加深家长的信任感。当家长深信不疑时,骗子会推荐一个名叫“张燕”的教导处老师,请求家长添加其QQ号,随后通过该账号发送收款二维码或银行账号。
针对这种诈骗行为,家长们一定要保持高度警觉。第一,收到陌生号码发来的信息时,务必要核实其真实性。能够最终靠直接与学校老师或学生获得联系,确认信息的来源。第二,切勿被短信中设置的“先到先得”、“名额有限”等紧迫感诱惑,诈骗者常常利用这些手段来减少家长的思考时间,让他们匆忙做出转账决定。
警惕性不仅是保护个人资金安全的关键,也关乎到每个家庭的和谐与安宁。面对这些不法分子编织的骗局,我们要互帮互助,传递这一些信息给身边的朋友和家人,让更多的人意识到诈骗的真相。
综上所述,家长需对来自自称孩子的陌生号码发来的短信保持高度警惕,切忌盲目相信安抚信息和伪造文件,时刻保持思考与验证的习惯,以保障自身与家庭的安全。希望慢慢的变多的人能够识别这些诈骗手法,确保自己和孩子的未来不受侵犯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加多